由泉州市委教育工委、泉州市教育局、泉州市教育基金会、泉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“教育随笔·我最喜爱的老师”征文活动评选日前揭晓。我校语文组张家鸿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《既伟且清,师恩永恒》刊发在8月31日《泉州晚报》副刊,并成功入选《泉州晚报》9月9日“教师教书育人风采展示”专版。“泉州通”“惠安速报”等多家媒体也相继发布有关专题报道。德艺双馨的陈老师与才华横溢的张老师共同叙写一个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的教育故事,演绎一段感人肺腑、引人深思的师生情谊,谱写一曲厚德载物、尊师重教的教坛赞歌。他们师生携手,为第38个教师节献上一份厚礼,为我校办学特色积淀文学因子。
陈炜清老师是我校语文组的高级教师,福建省语文学科骨干教师,泉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,惠安县书法家协会会员。他从教38年,从初中教到高中,从乡村教到县城,始终坚守教学一线,不求名利,不计得失,以博爱之心教育莘莘学子,以浪漫情怀引领同行晚辈。在他的带动下,我校语文组涌现出张家鸿等教坛新秀。
不管辛苦辗转何地何校,陈炜清老师总能勇挑重担,不负韶华,不负众生。总能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的业绩。年轻时,他曾荣获惠安县“五好”优秀青年教师、“两基”先进工作者等称号;中年时,他学术成果丰硕,教学论文《让作文插上腾飞的翅膀》一文在首届福建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,《实施语文素质教育,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》获福建省第七届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优秀奖。如今,他虽至知天命,依然风采奕奕,躬身执鞭,令人感佩。
“总有一份责任驱使自己不断向上,总有一份良知驱使自己不断努力,总有一份情怀驱使自己永不言弃。”(程红兵语)张家鸿老师是我校一级教师,泉州市骨干教师,曾获叶圣陶文学奖、泉州青年“五四”奖章。张老师自喻“书痴”,他博览群书,著书立说,硕果累累。陈老师教过张老师初中三年的语文。在张老师笔下,陈老师学识渊博,独具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。正是陈老师当年的发现与培养,才为张老师今天的写作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。张老师以一颗感恩之心,用灵动的文笔重塑了陈老师的光辉形象。陈老师也用质朴蕴藉的文字回忆了自己的教学往事。《泉州晚报》同期同版刊发了他们的文章,展示了真挚的感情和斐然的文采。
附:美文两篇
做个有良心的老师
陈炜清
8月31日,《泉州晚报》刊发了我同事张家鸿的一篇题为《既伟且清,师恩永恒》的教育随笔,回忆了20多年前我在课堂上朗诵、书写、提问,尤其是对痴迷武侠小说的许同学作文的表扬,叙述了我对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,文中真挚的感念让我受之有愧,因为,那时我只是尽到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罢了。
“我最喜爱的老师”评选活动,通过昔日学生、今日同行的书写,让我这个普通的老教师露脸报刊,使我颇感荣幸,也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教书的履责情况,反思育人的成败得失。
我任教38周年了。教过初中,也教过高中;荣获过县、市学科带头人和省级骨干教师称号;当过中学的教导主任和办公室副主任。自信忠于职守,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。
教师必须是个有良心懂感恩的人。每当我工作不顺时,我会想起求学时老师对我的教导,我会想起从教以来前辈连老师和胡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教,我会想起学生对我的信任和尊敬,于是我就有了坚持的力量。
教师必须是个有良心能博爱的人。学生的生活背景各不相同,必然有富有穷,有听话乖巧的、有调皮捣蛋的,有聪明过人的、也有反应迟钝的。教师对后者,往往头疼无措。但是,爱生如子的老师,会一视同仁,会走进学生心灵,开导他们。培养优生固然重要,转变后进生却是功德无量。
教师必须是个有良心懂欣赏的人。有人下海经商,有人赚取外快,但是绝大多数老师能坚守阵地,倾心执教,是为良心;我身边有不少年轻教师能耐心开导学生,学会沙里淘金,发现闪光点,去欣赏他们、激励他们,一同迈向成功。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。我依然执教一线,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、学习在一起,其乐融融。
既伟且清 师恩永恒
张家鸿
如果没有陈炜清老师当年对我的鼓励,也许我对写作的热爱不会延续至今。我读初中三年,他教我三年语文。在那个刚刚创办的学校里,陈老师是读书极多的人,听他的课如饮醇醪,常常不觉自醉。腹有诗书气自华,谈吐中他自然地流露出其他科任老师不具有的风雅。他的课之所以引人入胜,还在于他写着一手超乎旁人的粉笔字。那不是龙飞凤舞,否则我们看不懂;也不是复杂深邃,否则我们看不出它的好。那该是意气风发、潇洒倜傥,被他抓在手中的粉笔如同穿上盔甲的战士,把大大的黑板当作自己纵横驰骋的沙场,尽显青春的风采与汉字的美感。
台下的我、座位上的我、懵懂的我,不由自主地在抄写笔记的时候,跟着黑板上的字模仿起来。陈老师曾当即在黑板上竖排写下的《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,被我在草稿纸上摹写过许多次。一次又一次在将似未似之间,一次又一次在似又不似之间来回慨叹,慨叹之余更心生对陈老师的敬意。三年的语文课让我意识到,要把很多书读进心里,要把字写得漂亮点。
三年中,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语文课堂上对许同学作文的肯定。平常沉迷武侠世界里的许同学,但凡可以搜罗的小说统统不放过,故而谈起金庸、古龙、梁羽生来可谓头头是道。只要他一开口,周遭的人只有听讲并不住点头的份。然而,在家长和老师眼中,沉迷武侠小说终究是不务正业之举,即便不予批评,亦不可公开提倡。可就是这位许同学的期中考作文,成为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唯一全文诵读的范文,并夸文章想象力丰富,超出一般中学生的水平。那时候,全班同学的眼神齐刷刷地看向作者本人,只见他低下头摸着后脑勺脸早已红透。
那次好文诵读,令我意识到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。读得多了,才能写得好。尽管读的是不入师长法眼的“课外书”,可其中提供的营养是不容忽视的。成绩向来不理想的许同学,依然可以凭借一篇独树一帜的作文赢得陈老师无保留的认可。对待学生的干净与澄澈,不独当初许多教师无法做到,怕也是当下许多同行做不到的。作为内心复杂、性格丰富的生命体,学生岂能被成绩束缚住?学生难道仅有成绩这一面?
高中三年和大学四年的七年时光,是我成长的时光,也是和陈老师失散的时光。后来我走上讲台,成为陈老师的同事。他教语文,我亦教语文,从师生关系到同事关系。我求学时,他教我如何向学、如何做人;我工作时,他教我如何授课、如何为师。或者说,当年教诲的点滴与如今言行的启迪早已融会贯通为一条生命之河,在我体内汩汩流淌多时我却不自知。
教课之余,我倡导学生阅读,至少希望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书香的引领下,他日可以成为向善、求真、懂美之人。担任班主任期间,我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不可说脏话,即便在怒不可遏的时候,但愿他们成为知书达理的人。
陈老师听过我许多次课,每次课后多是鼓励之言,令我深深自省。我却至今再未进过他的课堂,不是我忘却学生的身份,而是我不敢。不敢让如今的陈老师“取代”当初的陈老师。当初的他三十出头,正值生命中最蓬勃的岁月,教育之帆已随风张开,我有幸在台下成为见证者,何其幸运、何其知足!虽未再完整听过他的课,却常常在他讲课的教室外面放缓脚步、驻足片刻,听一听他在讲台上的言语,看看他在讲台上的模样。青春已经远去,真诚不曾消失。
站在个子不高的陈老师面前,那个时候的我在他面前常常是毕恭毕敬的,他说着我就“嗯嗯”地应着,不敢有多余的动作或表情。站在个子不高的陈老师面前,已近不惑之年的我依然毕恭毕敬,只是把这份恭敬放在心中,言语中多了些轻松和自在。陈老师是个既伟且清的人,如他的名字一般:伟者,在于他把“教师”这两个字写得高大;清者,在于他把“学生”这两个字写得纯粹。
编辑:刘煌彬 供稿:教科室
初审:邓南新 复审:潘泽阳
终审:刘卫平 何锦山